
眼下,正是春播好时节。在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居陆村的早稻秧田里,一筐嫩绿的秧苗被搬上插秧机,来回穿梭的插秧机与辛勤劳作的农民、随风摇曳的秧苗,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耕图。
4月26日,“知识新力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建功行动走进庄桥街道。宁波市党外知识分子“新农人”服务团暨央广网“云遇中国”新农人宁波服务团分享水稻种植、数字农业等方面的经验,为种粮大户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资料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张雯雯 摄)
据了解,庄桥街道近年来通过两非整治、耕地功能恢复,累计新增近2000亩耕地,新建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面积占江北区水稻种植面积近一半,同时作为江北区首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街道,该街道因地制宜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现已基本实现粮食耕、种、收、烘全流程机械化。
在当天举行的座谈会上,“新农人”服务团团长、宁波市知联会副会长、宁波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严成其分享了他的团队综合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抗病基因资源,创制新型的种质资源,为水稻优质抗病高产稳产,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基础的经验。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张雯雯 摄)
这一分享让在座的种粮大户们两眼放光——前两年让他们饱受困扰的水稻白叶枯病有办法了!记者了解到,白叶枯病由细菌引发,病菌变异快,致病性复杂,且严重破坏光合作用,使水稻产量迅速下降,重发病水稻最起码会减产一半,甚至最后颗粒无收。
“前年最严重,一些地块都绝产了。”庄桥街道胡家村种粮大户孙彤种植面积达450亩,他告诉记者,这次的交流很“给力”,接下来他将试种一些“抗病”优质种子。“病菌无法入侵,水稻就长得好,产量也有了保障。”孙彤说。
活动还邀请了米业相关企业,进一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共同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庄桥街道机械化插秧(央广网记者 张雯雯 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2年9月,在宁波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宁波市党外知识分子“新农人”服务团暨央广网“云遇中国”新农人服务团成立。据悉,服务团将继续秉承常态化交流服务机制,在宁波市域范围内开展培训,为区县“新农人”赋能,并参与农技对接帮扶、农旅农品助销、东西部协作,帮助农民农户增收,带动培养农业人才队伍,带动发展新业态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