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温里药性味辛热,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回阳的功效。适用于里寒证。里寒证包括脏寒证和阳虚证。脏寒证因外寒内侵,脾阳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阳虚证又分肾阳虚和亡阳证。肾阳虚致阴寒内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下利清谷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等;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均可选用本类药物。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之意。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若外寒内侵兼有表证者,配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行气药;寒湿内蕴者,配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配大补元气药。
本类药物辛热而燥,易耗伤津液,凡属热证、阴虚、血亏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一、附子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以身干肥大、坚实无空心者为佳。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成制附子用。
(相关资料图)
【性味归经】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亡阳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治气脱亡阳证,配伍人参,如参附汤。
2. 用于阳虚证。
①肾阳虚所致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常与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
②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③脾肾阳虚,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常与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
④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
⑤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配伍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 用于寒痹证。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如甘草附子汤。
【用法用量】煎服,3~15g,宜先煎30-60分钟,至口尝无麻味为度。
【使用注意】
①本品性燥烈,凡阴虚内热及孕妇忌用。
②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③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黑附子
黑附子
二、干 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挖。
【处方用名】
1. 干姜:晒干切厚片的姜。长于温中,回阳。
2. 炮姜:沙烫的干姜,长于温中止泻。
3.姜炭 :炒炭的干姜,长于温经止血。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1.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若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配伍高良姜,如二姜丸。
2. 用于亡阳证。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效,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干姜
干姜
三、肉桂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以不破碎、体重、外皮细肉厚、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者称肉桂心,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
1. 用于肾阳不足。
①命门火衰,畏寒肢冷等,常与温肾助阳的附子同用。如桂附理中丸。
②肾精不足,男子阳痿、精冷,女子宫寒不孕,常与熟地、枸杞、山茱萸等补肝肾同用,如右归丸。
③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车前子、茯苓、泽泻等同用,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如济生肾气丸。
④下元虚冷,虚阳上浮,症见面赤、虚喘、汗出、尺脉微弱者,常与山萸肉、五味子、人参等同用,能引火归源。
2.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院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单用研末吞服有效,或与丁香同用,共泰温中止呕之效。阳虚寒盛,食少便溏,完谷不化者,常与附子、干姜等温中散寒药同用,如桂苓丸。
3.用于经脉受寒气血凝滞。
①寒痹,常与羌活、秦艽、当归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②寒疝少腹作痛、牵引睾丸,常与小茴香、乌药、沉香等同用,以增强散寒、行气止痛之效,如暖肝煎。
③宫寒,行经腹痛或经闭,常与当归、延胡索、蒲黄等同用,共奏活血通经、散寒止痛之功,如少腹逐瘀汤。
④阴疽,常与熟地、鹿角胶、白芥子等同用,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如阳和汤;气血虚者,配黄芪、当归等,如托里黄芪汤。
此外, 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如十全大补汤。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血热妄行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肉桂
肉桂
四、吴茱萸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 或疏毛吴茱萸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采收。晒干生用或制用。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塞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用于寒凝诸痛证。
①寒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
②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
③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木瓜、槟榔等同用,如鸡鸣散。
2. 用于肝火犯胃,呕吐泛酸。配伍黄连,即左金丸。若胃寒者,可配生姜、半夏。
3.用于虚寒泄泻。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如四神丸。
【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吴茱萸
吴茱萸
五、小茴香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以颗粒均匀、色黄绿、气味浓者为佳。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处方用名】
1. 小茴香: 又名茴香、小茴。偏于理气调中,开胃进食。
2. 盐茴香: 盐炙的小茴香,增强温肾暖肝作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应用】
1.用于寒凝诸痛等。
①寒凝腹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
②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可与橘核、山楂等同用。
2. 用于胃寒呕吐食少、脘腹胀痛等,可与干姜、白术、木香等配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小茴香
小茴香
六、高良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又名良姜。以色红棕气香味辣、分枝少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鳞片,洗净,晒干,切厚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痛。
【应用】用于胃寒冷痛、呕吐、泄泻等。可单用,亦可配温中的炮姜,如二姜丸。寒凝肝郁,配香附,即良附丸;胃寒呕吐者,配半夏、生姜;虚寒呕吐,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
高良姜
高良姜
七、花椒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或青椒 的成熟果皮。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具有特殊的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故又名川椒、蜀椒。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可与人参、干姜等配伍,如大建中汤,亦可用本品炒热布包熨痛处以止痛;若治寒湿泄泻,可与苍术、厚朴、陈皮等配伍。
2.用于虫积腹痛。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配伍,如乌梅丸。
3.用于湿疹瘙痒,妇人阴痒。本品有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可单用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花椒
花椒
八、丁香
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习称公丁香。以完整、个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入水下沉者为佳。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省也有栽培。通常于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用王胃寒呕吐,呃逆。
①虚寒呃逆,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如丁香柿蒂汤。
②胃寒呕吐,可与半夏、生姜同用。
③脾胃虚寒、吐泻、食少,可与砂仁、白术同用。
2. 用于肾虚阳痿,宫冷等。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g。
【使用注意】畏郁金。
丁香
丁香
九、胡椒
为胡椒科常绿藤本植物胡椒的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又名古月。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水浸,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生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止痛。
【应用】用于胃寒腹痛,呕吐,泄泻。可与高良姜、荜拨等温中药同用,也可单用胡椒粉置膏药中贴脐部,治脾胃虚寒之泄泻。
胡椒是常用的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用法用量】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胡椒
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