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枝万蕊的春花争相怒放
皎洁如雪的芙蓉在秋日低语
(相关资料图)
舒展枝叶的兰花散发阵阵幽香
蜻蜓在清秀优雅的荷花上空飞舞
……
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金纳
笔下的花鸟画世界
传神的画法源于
几十年的写生、临摹
采风、研习和创作
更离不开
金纳对中国画的热爱与传承
年少结缘
岁月浸润在绘画里
在父亲的影响下,金纳从小学习花鸟画,年少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画画。青年时期,金纳每年夏天都去农村采风写生,去观察一景一物最真实的萌芽生长。她会住在老乡家里,晚上听着窗外的阵阵蝉鸣入睡,早起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去看沾满朝露的花朵,步履踏过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眼眸领略过昼夜晨昏下的风光更迭。万物静默,国色山河,被金纳一一绘于纸上。
进入大学,金纳从人物、山水、花鸟绘画,到书法篆刻都学了一遍。“大学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给了我最专业最系统的学习历练。”在金纳看来,这些课程构筑起了她对艺术的理解与认知。
金纳作品《空谷幽兰》
大学三年级起,金纳进入工作室专修花鸟画,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长久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临摹研究铜镜、玉器上的花鸟纹饰,到细观《簪花仕女图》里的鹤、犬、牡丹,感受展子虔的《游春图》里早春的微风,金纳逐渐看懂了“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气韵生动。
手中的纸笔,拿起后就很难放下。1993年毕业后,金纳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跟随俞致贞先生的学生黄显隆老师做助教,次年独立教课。到现在,金纳已从教三十年。
成为老师的第一个十年,是金纳拥抱世界、创作涌现的十年。游历多国博物馆,她看到了美术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画作的原作,开拓了视野,也让她把向外的探索内化为独立的思考,逐渐塑造出了全新的个人创作风格。她将自己的个性与对世界的认知、好奇融进了作品中。从1994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始,之后每年金纳的作品都有入选展览并出版。
金纳与参展作品合影
成为老师的第二个十年伊始,金纳成为了副教授,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从此人生里多了一份牵挂。
与此同时,她开始尝试为著名花鸟画家俞致贞写传记、做文集,以此提高专业学术研究的能力。从2013年到2017年,金纳梳理了俞致贞先生留下的宝贵教学经验与研究资料,出版了两部书籍著作。面对变化,她没有将自己囿于一室,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着世间更广阔的天地,缓缓生长,静待花开。
最近的十年间,金纳在教学改革、理论梳理和硕博生的培养上投入了更多的心力,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收获了硕果累累。《金纳工笔作品集》《工笔花鸟技法》《重彩花卉艺术》《花卉白描写生技法》等著作相继出版,在专业学术上的追求没有尽头。
细观万物
体悟工笔花鸟画魅力
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写生、临摹、创作”与“师造化、友古人、崇个性”相辅相成。
基础的“写生”练习是客观认识大自然、产生自我主观感受的过程,“师造化”就是画家用笔墨表现自然的生机律动。中国工笔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是不同的,金纳认为,中式审美永远在表达生命的鲜活,而许多西方静物画是将花、果折下来放置一处,但中国画中除了“一年景”与“清供”这样特殊的题材,很少将折枝、插花入画,中国画多是将花卉草木以整枝或是自然生长的状态进行呈现,特别是在画飞鸟、蜻蜓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时需要做到“目识心记”。中国画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事物,这份鲜活便需要在写生中不断历练。
“临摹”是学习前人画作中的精髓。因为工笔画,并不是真实地重现自然,而是融合了中式审美与传统的表达。“就像我看水墨画中的山水并不是只有黑白,能感知到的是五色俱全的世界和相互渗透、流动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人对中国画独有的想象空间。”金纳说。临摹中“友古人”是以前人的画作、经验为友,读懂每一处色彩、布局的巧思,看透结构关系中的设计、取舍,心性也会在反复的“勾勒设色、三矾九染”中被洗练、沉淀出平和、温柔。
金纳作品《微风》
中国绘画与中国哲学紧密相连,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止画所看,也要画出所感、所想。这样的“中式表达”,并不会被逻辑与现实束缚,中国画家们在二维画面里完成了远超三维世界的表达。
金纳认为:“看到一座山被别的事物遮挡,我可以往上走,甚至可以爬上另一座山去观察它。人与自然之间是充满互动关系的,人游走其中,原本看不见的东西我挪一挪就瞅见了。这也是宋代理学中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要将‘物’看清楚、看明白,看到其本质,再观全貌,而懂取舍,通过创作传达出对自然的感受。”
金纳作品《朝颜》
“创作”则是以上的综合修养加灵感造化,需要在反复写生、临摹的基础上去写情达意。这便是古人说的“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目识心记”,笔墨方能传意。
谈到创新,金纳认为首先还是继承,学习传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潜心笃行,要真正走进去。“传统也是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不是固守不变的。中国绘画史从隋唐五代发展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面貌,所以,在继承传统、学习各家各派的同时,要能结合自我感受,活化传统,逐渐就会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能“立万象于胸怀”。
美育传承
潜心传播中国画艺术
对于中国花鸟画的未来,金纳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自信,对所学所教的专业有热爱,学生才会愿意去了解、感受、学习。其次,对于文化传播,根基还是我们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好的创作离不开努力。现在博物馆建设与策展机构蓬勃发展,相比以前能看到古画珍品的机会多了很多,有好的作品展出我们就应该多去看,然后再传播出去。即便是从最小的事情入手,比如把一个优质展览或者好的作品发到朋友圈也是一种努力,坚持不懈地传播相关信息,逐渐就能传递出一些精神,久而久之便是一种文化传承。”
金纳带学生看展览
在金纳看来,中国画的艺术教育是可以走进大众、贴近寻常生活的。“门槛就是多看多学,我一直建议父母带孩子进行休闲活动可以从去美术馆开始,看原作和看印刷品是不一样的。好的艺术形式需要亲临,比如坐在剧场看话剧、赏京剧、听交响乐,这样感知到的艺术是有温度的。从小多接触艺术,自然就会懂得欣赏。”
对于想要在艺术领域深耕的人,金纳认为除了需要有天赋、热爱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着急,不要有功利心。“特别是学中国画,需要阅历、修养和学识的积累,要能静下心来,专心专注,心无旁骛,才会成大器。”金纳说道,“年轻的时候是大量吸收知识的阶段,表达的愿望也会更强,但是这样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不能只存在于年轻有激情的时候,需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同样一幅作品,五年前临摹的和五年后、十年后临摹出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许多前辈、大家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会去临摹、研究古人的东西,这是一个需要一生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成长的过程。”金纳也在反复观看、临摹古人画作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让精神安宁的栖息之所。
“工笔花鸟”选修课结课时金纳与同学们合影
如今,金纳对未来的规划是将工作重心放到中国画的传播上,“一方面是我的主业——教学,包括硕博生的培养和国画的传播普及。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负才华,做专注的人,精神富足、思想独立,拥有充满创造力的人生。另一方面是继续梳理现代花鸟画转型研究及我的创作。”金纳一直坚持为大一的同学开设中国花鸟画选修课,一学期工笔、一学期写意;近几年又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课,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中国花鸟画了解中国文化。
“总的来说,为把这门传统画科更好地传承下去,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多做一点事情吧。”她说道,温柔而坚定,平静且温和,如同她的画作,氤氲朦胧,细腻真实,仿佛散发着可触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