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洛宁县城郊乡冀庄村人擅长竹帘的加工,然而村中不产绿竹,却需要到外地去采购。购回的竹子放在院里,受到风吹日晒就会变颜色,影响到竹帘的外观品相与销价。只有把它放到屋里,太阳光照不到的阴凉地方,才能达到保鲜的效果。由于竹竿太长,但无论如何也放不到屋子里去。有些村民把竹子锯成竹筒,放在室内保管。这样虽然能好些,可保存时间一长,竹筒的两端还是会变色,做出来的帘子颜色仍不理想。于是,怎样保持竹竿鲜艳翠绿,就成了织帘人的一道难题。话说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天,郭先庚和父亲在院子里干活。父亲锯竹子,十一二岁的先庚往东厦房里搬运竹筒。后来,父亲下地干活去了,他一人继续在家中搬运竹筒,运了一会儿,他坐在东厦房休息时,看到室内有一束阳光,透过山房眼(房屋山墙上端的通气孔)照在地面上的光柱。这一现象司空见惯,太平常了,可对善于观察的他就不同了。他看看山房眼,再看看地面上的光斑,又用手伸向光束,看见地上阳光不见了,先庚眼前一亮,计上心头,跑到院内,拿起一棵竹竿向室内走去,他先将竹梢伸向山房眼,用力向上一推,半截竹子就伸到了山房眼外面,当竹子根部进入门口后,掂起竹竿一拉,竹梢滑过山房眼,落在地上,一整棵竹竿就被他放进进屋里了。他高兴极了,说干就干,不久,就把一垛竹竿运完了。父亲回来后,听了他的方法,赞叹道:“有智不在年高。”从此,保存鲜竹竿这个绝活得到了村里人的效仿。来源:冀庄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