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找人大代表联络站,准能快速得到解决。”8月11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瑶族群众沈丽梅对笔者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该移民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新途径。“以前村里路灯安装不足、电动车‘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我们向人大代表反映后,很快就安装了新路灯、增设了电动车充电桩。”搬迁入住移民新村已有6年的沈丽梅说,现在住在新家越来越方便和舒心。
反映群众的所思所盼,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创新“五项举措”,因地制宜提升片区人大联络站建设质量,做好“建、管、用”三篇文章,架起为民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为助力连南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创新站点设置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三江镇高寒山区移民新村小区坐落在三江镇六联村,住着626户来自全县七个乡镇山区各民族的移民群众,其中九成是瑶族群众。
离开大山,高寒山区移民由于与当地原生居民之间在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有所不同,在居住、交往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问题时,往往不易得到解决。为有效打通移民新村民意收集和后端办理堵点,2022年7月,三江镇人大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在高寒山区移民新村设立三江镇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联络站。
高寒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创新“五项举措”,架起为民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张晓欣 摄
联络站下设4个联络点,进站人大代表20名,平时以联系移民新村小区为主,辐射属地的六联村联络点、东和村联络点,服务群众5000多人。同时,联络站积极为人大代表小组开展活动搭建平台,进一步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接受选民的监督。
如今,高寒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最贴近群众的窗口,也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自片区联络站成立以来,人大代表共收集意见建议100余件,解决处理问题95件。
例如,今年以来东和村村民多次反映村内污水管道堵塞或损坏,严重影响村内的环境。得知这一情况后,联络站进站人大代表甘明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收集群众意见和资料后,形成代表建议转交相关部门办理,拟对村中污水管网进行重建。在甘明锋的推动下,目前该项目已立项,计划投资项目资金约260万元,设计公司已两次进行项目计划研判,预计11月启动项目。
创新制度建设
拓宽人大代表“履职路”
建好更要用好,就需要为联络站运行制定规范。为充分发挥联络站作用,高寒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制定定期召开片区联络站成员会议制度,并建立“六个一工作法”和“五必访”工作制度,打造“一廊一亭一桥”,让代表履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打造“一廊一亭一桥”,拓展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张晓欣 摄
片区联络站规定,站长每个月组织联络站成员召开会议,了解联络站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及问题,研究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统筹片区各联络点的工作,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自建站以来,共商讨解决并建立学生候车亭、移民新村充电桩、污水管网建设等多件民生实事。
2022年,博物馆后山因周边居住的移民群众非法开垦六联辖区内山地作为菜地使用并焚烧,导致小范围山火,后经六联村人大代表肖志敏与村委干部到现场进行扑灭。事件发生后,肖志敏将这一案例提交到片区联络站会议中进行讨论,探讨解决辖区内移民群众的农耕问题,同时提出要加强对移民新村群众的森林防火和秸秆禁烧宣传,更好维护各民族之间利益。
与此同时,该联络站结合实际,建立“六个一工作法”和“五必访”工作制度——“每周一联系、每月一议事、双月一活动、每季一学习、半年一走访、全年一实事”;采用入户、电话、微信、会议等方式进行“选民代表必访、重点选民必访、特困选民必访、群众诉求集中的地区选民必访、涉及重要议案建议办理的选民必访”。
围坐“莲心亭”、唠唠家常事、倾听意见诉求……这是联络站人大代表在站外联系群众的“新景”。为了打开群众“心门”,更好倾听群众“心声”,该联络站打造“一廊一亭一桥”,拓展民声民意表达平台。
2023年以来,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内田、大龙、六联、东和村协同发力,因地制宜搭建民意表达阵地,在高寒山区移民新村建成“民族团结廊”,并在六联村荷花池建成人大代表“莲心亭”,在东和村越秀桥建成人大代表“民心沟通桥”,激活代表与群众联系的“神经末梢”。
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民族团结廊”。张晓欣 摄
“这些阵地比较接地气,既方便了群众反映问题,也能打开‘话匣子’,成为代表了解民情、收集民意的重要窗口。”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进站人大代表沈茜说,利用闲暇时间在这些阵地开展接访活动更贴近群众,能在“唠家常”的讨论中广泛征集民声民意。
创新“管用”机制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意见建议广泛收集起来了,如何把群众呼声落到实处,保证群众意见“有回音”?建立意见建议办理“135”快速答复机制是高寒新村移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创新之举。
2022年国庆期间,东和村人大代表甘明锋接到群众反映称,沿陂洞一百多亩农田因水利年久失修及天气原因造成农田无水灌溉。此时水稻正值灌浆期,急需大量的水灌溉,若不能及时灌溉将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得知这一情况后,甘明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调查情况。了解到水利已无法满足灌溉需求,他及时和上级部门沟通,并在第二天召集村委的4名人大代表讨论解决办法。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最终讨论决定由人大代表先行垫资,当天就筹集2万余元购买设备安装,并在两天后投入使用。
这是该联络站发挥“135”快速答复机制作用的一个缩影。从收到群众问题、现场调研到讨论解决办法,再到筹资选址安装及投入使用,“立说立办”为民解困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群众来找我们反映‘急难愁盼’的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并且也希望能得到快速解决。所以我们就想到‘135’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协调解决问题。”沈茜介绍,“135”快速答复机制,即是对于能直接处理的小事急事,以代表“立说立办”的方式受理,并在1天内予以反馈;对于需要共同商议的一般诉求,由代表上报对应村委“协商共办”,在3日办结反馈;对于难事要事,由片区联络站站长上报镇人大,并在5天内予以答复,处理期间及时反馈处理进程。
除此以外,联络站还建立起代表履职服务群众“24小时不打烊”的全天候机制。在高寒移民新村建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连心群”,进站代表加入22栋楼房的微信群,实行“人大代表+楼栋长”形式,群众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代表通过电话、微信收集到群众所提建议意见后,第一时间入户证实并给予跟踪办理,实现倾听民意24小时不打烊。
“六联新村道路有巨石压在路面,影响附近的村民出行。”今年入汛期间,肖志敏在微信群接收到群众反映这一情况后,立即将相关情况反映给村委会,并随同村干部前往现场查看。在肖志敏带领下,经过2个小时努力,终于成功将落石开凿并清移,来往的村民纷纷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6月23日傍晚,有群众反映廻龙湾路口的树倒了,树木压在路灯电线上,电线严重变形,存在安全隐患。甘明锋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村委工作人员,协商处理方案。他一边组织人员在东和村微信群及时做好灾情宣传工作,关停路灯电线总开关,一边组织村委工作人员携带清障工具到现场开展清障工作,处理破损电线,及时恢复了路灯用电。
通过完善和创新机制,该联络站为人大代表搭建起履职平台,使群众表达诉求、协调利益、保障权益的渠道更加畅通和规范,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有效提升了基层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的能力。2023年2月,该联络站被清远市人大常委会评为“最优人大代表联络站”。
创新民族特色文化进站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瑶绣”非遗文化传承、农历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高寒山区移民新村人大代表们立足实际,结合各节日节点,充分利用移民新村文化广场举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人大代表们带头组织、积极参与,调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参加,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通互融,形成了良好氛围。今年3月,结合“三八”妇女节,该站开展“一路芬芳一路歌,瑶汉姐妹一家亲”主题活动,载歌载舞的同时展现了瑶汉姐妹团结友爱的欢乐情景。
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片区涉及汉、瑶、壮等多个民族,人大代表以“稳得住”“能融入”为主线,在客家二月二龙抬头,壮族三月三泼水节,瑶族六月六尝新节、十月十六盘王节等民族节日开展人大代表活动。在开展活动时,少数民族人大代表身穿民族服装,促进人大代表与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平常,联络站还积极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一方面,根据片区联络站年初制定的工作安排,组织人大代表进站学习相关的民族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发挥人大代表及乡村新闻官“宣传员”的作用,组建瑶族汉族两支人大代表宣讲队,深入各选区向群众开展民族团结宣传,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故事,并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创业技能、应急自救等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集体、提高创业致富能力。
同时,通过短视频等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在党和群众之间、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人大代表邵明威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当地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种植销售等,至今共拍摄23个宣传视频,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创新“站点结合”模式
组建人大代表“智能团”
依托片区联络站,人大代表们通过开展代表小组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主题内容,对片区内四个联络点的村集体项目、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专题走访调研,充分发挥“听民意、解民忧、知社情、促和谐”的作用,为辖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目前,在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下,由该片区发展的“一村一品”有内田高山茶、大龙香菇、六联阳荷姜、东和食叶草等项目。2022年,内田村在争取到“百企帮百村”第一笔30万元资金后,尝试以党建引领+经济联合+领头雁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茶叶精制厂”,第一年收购茶青1万多斤,产茶量1700斤,增加了群众收入的同时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
联络站的“小窗口”,映照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舞台”。自该联络站成立以来,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为基层矛盾的顺利调解、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策划】黄津
【撰文/摄影】张晓欣 通讯员 余建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张晓欣;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